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熹平石经: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|走近“汉字中国”特展⑧

来源:红星新闻    时间:2023-07-30 10:01:12

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,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,是记录、传承录中华文明的载体,是维系国家统一、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,更是承载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汤汤之水。在其使用过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、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,是经过历史洗礼、岁月积淀的华夏民族之魂。


(资料图片)

近日,“汉字中国——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”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举行,众多平日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悉数亮相,接下来,让我们走近这些文物,感受汉字的历史与魅力。

汉隶碑刻,极少留下书写者姓名,而《熹平石经》碑却留有书法大家蔡邕的姓名。

东汉熹平四年(175年),时任议郎的名士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、光禄大夫杨赐、谏议大夫马日䃅等人,鉴于当时儒家经籍因辗转传抄,多生谬弊,乃“奏求正定六经文字”。汉灵帝同意后,蔡邕即开始书写并使工镌刻于碑,而堂溪典等人也参与了书写。

这一刻,就刻了四十六块石碑,前后历时九年才完成。每块碑各高一丈许,宽四尺,两面刻字,全长60余米共二十余万字。内容为《易经》《论语》《尚书》《春秋》《公羊》《鲁诗》和《仪礼》七种儒家经典,书法为汉隶成熟时期庙堂巨制的代表作。梁武帝萧衍《书评》认为:“蔡邕书,骨气洞达,爽爽如有神力。”范文澜也在《中国通史简编》里说:“两汉写字艺术,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……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。”

成都博物馆“汉字中国”特展上展出的熹平石经残石

但石头虽然坚硬,也难抵御岁月动荡的侵蚀。经过汉末战乱、晋室南迁,到唐朝贞观年间便已所剩无多,后来只有残石间断出土。1922年,洛阳太学遗址出土残石百余块,而国家博物馆、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处如今均有残石收藏。

经历近两千年风雨,石板上的字迹如今已经不算清晰

熹平石碑史称“八分书”,是汉隶极致规范后的代表作,开魏晋的楷书先河。其结体方整平正,点画分布均匀、工稳,可谓一丝不苟。笔法方圆相融,刚柔相济,雍容典雅、雄健有力。细细品味,在规矩法度中依然能感受到字的自然和谐、动感和趣味。

由石刻推想开去,当年蔡邕的墨迹应该更富魅力,但石碑尚且难存,近两千年前的墨迹是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。

启凌/文 编辑/李瑞峰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X 关闭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大众字画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